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侯姓女孩生辰八字起名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侯姓女孩生辰八字起名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很抱歉,鄙人正是复姓夏侯,所以这个问题我最有发言权,谁也别跟我抢。
很小的时候,我就听家里老人跟我说过,夏侯这个姓是夏朝的后裔。长大以后,我特地去翻了翻书,果然如此,只不过比老人说的复杂了些。
夏朝是被商朝灭亡的,但夏禹的后裔并没有灭绝。后来商朝又被周朝灭亡,周公旦分封诸侯,夏禹的后代也分到了一块地方,叫做杞。后来,这些人就在此地建立了杞国。
不过,老祖宗不是很争气,春秋的时候,杞国就被楚国灭了,杞国的国君带着一部分人逃到了鲁国。鲁悼公收留了他们,并给了他们一小块封地。
因为他们是夏禹的后代,当初周武王曾封杞的君主为侯,所以就称他们为夏侯氏,从此夏侯这个姓就诞生了。
其实在西晋之前,姓夏侯的人还是不少的。比如给刘邦赶车的老司机夏侯婴,曾经在战场上救过刘邦的命,还顺带救下了后来的汉惠帝刘盈和鲁元公主。因为这份恩情,在汉朝建立之后,夏侯婴一直担任“太仆”这一职务,主要掌管马匹和车驾,[_a***_]是是刘邦时代、吕后时代还是汉文帝时代,都是这个职务,可谓稳如磐石。
三国时期,夏侯氏中有一支和曹操的家族联姻,所以当曹操起事之后,这一支的夏侯氏族人纷纷投靠曹操,其中也出了不少名人,比如夏侯渊、夏侯惇、夏侯霸,还有曹操的女婿夏侯楙等等,都曾在曹魏阵营中掌握大权。
但是,后来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,诛杀了曹爽,掌握了朝政大权,而作为曹氏亲信的夏侯氏自然也遭到了残酷镇压。比如,夏侯渊的儿子夏侯霸就因为害怕被杀,逃到蜀国去了。夏侯玄密谋杀司马师,结果事情败露,被诛杀了三族。
总之,夏侯氏的人在司马家族掌权之后受到了残酷的迫害,很多人为了逃避灾祸,于是就不姓夏侯了,改为别的姓,比如说改姓“夏”或者“侯”。
所以,三国以后,就很少听到夏侯氏出什么名人了。
时光荏苒,到了现在,姓夏侯的人数量还是在急剧减少,比如我们村本来大部分是姓夏侯的,但现在拿出身份证来看看,还是写着夏侯的已经很少了。我根据切身体会,分析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:
第一,我这一辈,和我父亲这一辈人,出生的时候,社会风气对复姓有偏见,很多人觉得复姓的人怪怪的,因此很多人就不愿意姓夏侯,而是主动改成了一个字的姓。
比如我有一次在火车上碰到一个人和我聊天,当那人知道我姓夏侯之后,非常惊奇,好像看怪物一样,上上下下打量了我好半天,然后冒出一句,“四个字?你是日本人?”搞得我哭笑不得。解释完了之后,他一路上还是不停地啧啧称奇,说自己几十岁的人了,第一次见到复姓的人。
第二,姓是两个字,名是两个字,那么加起来就是四个字,很多时候办事不方便。尤其是在网络和计算机还不是很发达的时候,四个字的名字经常给生活带来不便。
比如我上大学的时候,当地给我上的大学要发函,因为是电脑打印的,所以就出了差错。当地给大学发去的函上,我的名字是“夏侯X”,而当我毕业后学校给当地发回来的函上写的是“侯XX”。
结果,导致我户口无法在当地落下,最后到几千里外的学校又跑了一趟,开了个证明,这才解决。一路上的开销暂且不论,时间上也白白浪费了一周。
第三,复姓太容易出错。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,夏侯的“侯”字中间是没有那一小竖的,但是很多人不注意就会写成“候”字。
有一次我去银行办理银行卡,柜员给我填信息的时候,就写成了“夏候”,[_a1***_]没发现,多年下来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。
但是,后来手机的功能强大了,可以在手机上开通手机银行时出了问题,因为银行里的名字和我身份证上的名字不一致,所以不能手机转账,只能去营业厅取钱。
而且我到银行想把这个名字改过来,但是柜员忙了一个多小时,叫了好几个人来帮忙,最后也没改回来,没办法,我最终只好放弃了这家银行。
由于以上这些原因,使得姓夏侯的人越来越少,据统计目前全国只有两万多人。我也算是到全国各地到处跑的人,但这么多年,除了我家亲戚之外,还没碰上过同姓的人。
不过话也说回来,复姓的人本来就少。我上大学的时候,全校一万多名学生,就两个人是复姓,除了我之外,还有一个姓欧阳。就为了这个,我们俩还专门见了个面……
还不是司马氏干的。
司马氏迫害夏侯氏是因为夏侯氏是曹魏的铁杆盟友,妨碍司马氏篡权。
夏侯氏反过来也影响了司马氏的晋朝。
西晋亡于八王之乱,起因是司马炎把皇帝位子传给了傻儿子,问题是司马炎是司马昭的儿子,当年司马懿去世,司马师继位,怎么不传儿子传弟弟了?
这就要说说司马师的原配夏侯徽了,给司马师生了5个女儿……,司马师没有嫡子,只能让位给弟弟,然后是侄子,傻侄孙……
三国时期虽说出了几个夏侯氏的名人,但这个姓氏仍旧不算是个常见的姓氏。
高平陵之变后,夏侯家遭逢大祸人数锐减,后人为免祸端也纷纷改成了其他的姓氏,使得本来就很少的夏侯姓变得越来越少。
这个道理与清朝没了之后,很多满洲姓氏都被改掉了是一样的道理。
夏侯之姓源于姒姓,先祖就是夏朝的王族,武王伐纣取代殷商之后,分封上古帝王后裔,将大禹的后裔东楼公云衢分封为诸侯,作为杞国之君。
杞国诞生之后,云衢的后裔以国号为姓氏,称杞氏,也有以其号为姓,称楼氏。
周朝时的杞国地位虽然很高,乃是公爵诸侯,但其实力却很薄弱,地方不算很大,人口也不是很多,还经常因为受到外部进攻而举国迁来迁去,这就是先天的不足。
公元前445年杞国被楚国所灭,弱小的杞国就此消失,而当时杞国的王室或归入楚国,或者出走到其他诸侯国隐姓求存。
末代杞国国君的弟弟佗逃到了当时的鲁国避难,鲁悼公知道他是夏禹后裔,世代祀奉夏朝宗庙,鲁悼公给了其***邑封地并请周天子予以侯爵之位。
至此开始,佗也被称作“夏侯”,其后代子孙就以夏侯为姓,逐渐诞生了夏侯氏这个姓氏。
夏侯姓与夏姓乃是兄弟之姓,夏姓分成妫姓夏氏与姒姓夏氏两支。
杞国王室后裔之中,还有另外一支成为了夏姓的先祖之一,与夏侯姓都是同族。
先秦时有姓氏的人就很少,而夏侯氏一族人丁单薄,使得这个姓氏自然也就更加少见,春秋战国时期,基本没有夏侯姓的名人出现。
两汉到三国,夏侯家短暂的兴旺时期
夏侯氏的第一个名人,就算是汉朝初期的功臣夏侯婴。
夏侯婴是汉高祖刘邦的少年玩伴,两人从小一起长大,汉朝建立之后,夏侯婴因为帮助刘邦而立下大功,受封汝阴侯,后长期担任太仆,侍奉多朝。
很幸运的是,夏侯家躲过了汉朝初期刘邦对于功臣的诛灭运动,并且一直富贵。
[_a2***_]时期,夏侯婴的曾孙夏侯颇迎娶了武帝的亲姐姐平阳公主,夏侯家达到了一个兴盛的全新高度,夏侯家族愈发显赫。
但可惜的是,夏侯颇与其父亲的婢女有私被发现,最终被问罪,其封国也被撤掉,夏侯家因此衰败,但其子孙倒是继续传承了下来。
东汉末年与三国时代,夏侯家迎来了再一次的兴盛高峰,但也是最后一次。
当时天下纷乱,夏侯玄、夏侯惇、夏侯渊等诸多夏侯家的大将,因为辅佐曹操而得以荣耀与富贵,夏侯家此时相当出众,成为望族。
而且,夏侯渊、夏侯惇、夏侯玄等全都是夏侯婴的后裔子孙。
夏侯家与曹氏有姻亲关系的同时,而且来往密切,夏侯家的子孙对曹操忠心耿耿,随其南征北战功劳显著,最终成为曹魏的名门。
曹魏时代的夏侯家族由于处于朝权的核心领域,凭借着这方面的优势,夏侯家族迅速兴盛壮大了起来,夏侯氏几乎贯穿整个三国时期。
司马家篡魏,夏侯家至此彻底没落下去
曹魏时期的夏侯家,显赫非常,这对于原本人丁就很少的小姓而言是非常难得的,但与此同时也注定了夏侯氏的脆弱。
公元249年高平陵之变后,司马懿诛灭曹爽,原本在朝中执掌兵权的夏侯玄被削权。
夏侯玄乃夏侯尚之子,也是夏侯渊的侄孙,夏侯霸的侄儿,在其丢了兵权后,镇守曹魏与蜀汉边地的夏侯霸最终投奔蜀汉,倒向了姜维。
司马懿去世后,夏侯玄参与诛灭司马师的密谋结果被发现,司马师将夏侯玄诛杀,并且夷灭夏侯玄三族,夏侯氏主要的人物在当时基本被悉数屠尽。
夷三族,意味着夏侯家的近支几乎全部被灭,而远支的夏侯家子孙担心惹祸上身,纷纷出走他乡并且改姓,避免祸端。
此后,夏侯家的后裔,大多改姓了夏姓或者侯姓,敢直接姓夏侯的少之又少。
众所周知,三国与魏晋南北朝直到隋唐,门阀士族掌握着核心的权柄,寒门家族根本就抬不起头来,夏侯家经历了大难之后,沦为不入流的家族。
历经数百年岁月,夏侯家已彻底败落,到后期只有零零星星的夏侯家名人出现。
夏侯家本来人丁就相对很少,加上夏侯玄被夷三族的沉重打击,在三国时代之后就成为了极其少见的姓氏家族,仅有零星的名人偶然出现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abagam.com/post/73506.html